遠山之下
2015.12.30
來源:
作者:
大概生在平原上的人更能直觀地感受到大山的威壓,對于起伏的山巒,我始終抱有敬畏之心。我敬畏它,卻不是孔子于鬼神的“敬而遠之”,我敬它畏它又向往它。
對于山的喜愛,我從不掩飾,有時甚至表現(xiàn)得過分狂熱。我不了解山,說不全任何一座山的歷史、形狀和物產,但每每它出現(xiàn)在我眼前,我便身心都被其征服。單是它最直接的外貌,遠遠地看著,我心中便升起異樣的情愫,那種有些微妙的感覺一部分推著我向后退,一部分推著我向前進。它像是在恐嚇我,又隱隱地在召喚我。
《說文》釋“山”:土有石而高。山之為山,在高也。山之高大,顯得厚重敦樸,儼然有長者風,是故人們歷來以“高山”喻高尚的德行,高山仰止,人在高山面前唯有仰視。司馬遷在評孔子時說:“《詩》有之:‘高山仰止,景行行止。’雖不能至,然心向往之?!备呱剿l(fā)出的威壓,或不盡因它所處在高處,更因人見之高而生的難以企及的感受,這應該便是司馬遷所說的“不能至”吧。不知是人的好奇使然,還是天生有一顆向上的心,人對于高山總是會“心向往之”。高山或是可見而遙遠的目標,又或是前進路途中必須越過的障礙,但不論如何,見到它,就會有向著它出發(fā)的強烈愿望。
遠山之下,盡是坦途。山的高依托于周圍的低,又俞顯得周圍的低,相對于山的高峻,周邊的地形,無論高低起伏、溝壑河谷,都顯得索然無味,寡淡得過于平俗了。于是,活在平原上的大多數(shù)都把山看得既神秘又高尚,高山已然變成了心底的一種象征。上了山,也不僅是體驗到高度的上升,還有心底陣陣的滿足和愜意,就像是脫離了庸俗,達到了隱逸于深山老林中古剎仙觀那般地飄邈靈動。
遠山之下,紅塵中蜿蜒著四方的路,卻在遠方被大山砍斷,仿佛路的盡頭。古語有云:“山重水復疑無路,柳暗花明又一村。”山重重,水迢迢,對于古人而言,越山無非棧道,渡水唯有靠船,于是山水都成了路上的老虎,阻礙了路的延伸。看到山高水闊之處,常憂思出路何在,可每每當你走到你以為的路之盡頭,卻總能發(fā)現(xiàn)沒有翻不過的山,沒有跨不過的河,遠望時覺得極為艱難的事到了跟前卻猶如水到渠成般迎刃而解。
對于今人來說,路可是太通順了,寬闊的河道上架上了橋,高峻的山梁上繞上了圓環(huán)又打上穿山的洞。遠遠看去,便知道路還在延伸,那種“疑無路”的感覺也不復存。可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有“疑無路”的時候,就像站在遠山之下的人看到遠山所產生的憂慮和彷徨一樣,這個時候,便需要每個人提起勇氣,敬畏著去靠近遠山,試探著渡過它,就像摸著石頭過河那樣,謹慎但咬緊牙關。翻山越河的苦,更讓人知道修路架橋的可貴。難怪古人會修路筑橋皆是福緣,消除了人們面對遠山的苦愁,不是大大的善因又是什么呢?
遠山之下,眾人皆得安穩(wěn),跨過了高山,回首望去,似乎少了些威壓,卻因著山上的路覺得親近了許多。(郭騰飛)
返回